高色素碳黑按照生产方法的不同,又可以细分为HCC(高色素接触法碳黑),HCF(高色素炉法碳黑)。就目前来讲,槽法生产技术由于生态和经济原因,许多年前多数的就停止了这种方法的使用,只有极少数的工厂在使用,这也是导致其价格高居不下的原因之一。所以,现在市场上的成品以炉法生产的产品较多。其原始粒径较小,范围多在9~17nm之间,具有很高的黑度,较强的着色力,同时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,较低的结构。由于高色素碳黑的原生粒子较细,其聚集体之间的接触点也就越多,使得它们相互间具有很强的内聚力,造成其在分散时需要更大的力,选用的分散剂要求也较高,得以将碳黑均匀地分散开,终达到高的黑度和着色。 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,碳黑的黑度是很重要的一项指标,黑度是指碳黑所具有的黑色呈现强度。在作为着色使用时,黑度主要基于对光的吸收,对于特定浓度的碳黑,原始粒子越细小,则光吸收程度越高。黑度除了受其自身内部的光吸收外,也受由于粒子表面几何机构的影响而产生了具有增亮效应的光散射,这会降低黑度。随着粒径的减小,光散射程度降低。只有对于很细的碳黑,提高其浓度才能提高黑度,而对于粗大的碳黑产品,具支配因素的光散射程度因碳黑数增加而提高,黑度反而会相应降低。
|